写在启东校区运行一周年之际

831,启东校区2014级的同学们新学期开学了,他们又回到了美丽的海滨校园,漫步在海风轻拂的校园小径,侧耳聆听轻柔呢喃的浪涛;流连于茁壮生长的棕榈林,徜徉在清澈的人工湖边,开始他们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转眼间,启东校区运行已有一载光阴。忆起启东校区成长的点点滴滴,对于今昔巨变,启东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马卫东感慨道:“这一年,苦辣酸甜,点点滴滴皆在心头。这一年,校地双方协力同心、精诚合作。也是这一年,我们与启东校区共成长、同发展。”对于校区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学生们看在眼中,他们说:“这里,有浩瀚广博的大海,有清澈明净的天空,亦有日夜守护校区的辛勤老师们。这里,是他们用海一般的情怀,为我们筑就了花一样美好的校园。”

扎根启东拓荒者无私无畏

“早晨6:30从家里出发,赶到主校区乘7:50的校车,9:00到启东校区;下午4:30乘校车返回,5:40回到主校区,晚上到家接近7:00。大家戏称我们是追赶太阳的人……”启东校区管委会徐惠忠老师谈起每天的工作行程说到。对于众多家在南通市区的校区开拓者而言,往返三个小时的车程只是每天辛勤耕耘的开始。由于在校区的工作时间缩短,但又有大量的工作要完成,所有工作人员主动放弃掉中午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完成工作。

“要做到我们能做到的最好!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忽而贻误了校区建设及日后的发展。”在校区建设攻坚阶段,马卫东带头放弃休息。校区全体工作人员吃在工地、睡在办公室,全身心投入校区筹备工作中。他们不厌其烦、反复调试各种教学、生活设施;建筑材料合格与否、设计施工是否合理,每每都要经过长期测试、论证……在他们手中,启东校区运行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因感冒高烧39度,印亚军副主任仍然坚守在工作一线,督促48间教室的课桌椅安装到位;“赶快回到南通,孩子就要出生了。”崔建刚老师接到他母亲的电话时还忙碌在建筑工地上;“要把最好的生活条件留给授课教师,让他们休息好、上好课,也让刚刚离开父母的孩子有家的安全感。”校区运行时,马卫东带领工作人员住进设施简陋的学生空置宿舍,把仅有的27间教师宿舍让给来校区上课的老师……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着“崇真尚美 通精极致”的通大人特质。

启东校区还有一支党员爱心服务团队,这是由校区全体党员干部组成,其他普通教职工义务参与的一支服务队。由于校区离市区偏远,爱心团队成员就提供自己的车辆,形成24小时爱心服务响应,陪同学生就诊、维修学生自行车、轮流照顾患病学生……这支爱心服务团队只是启东校区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的代表之一。校区运行之初,启东校区便大力开展“333+N”党员服务工程建设活动,即“建立三项党员服务制度、建设三个党员服务场所、组建三支党员服务团队,集中开展N次服务活动”,努力成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开拓者、实践者。

启东校区的办学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初始阶段学生规模较小,办学效益还未显现,校区管委会提出了“持家”的理念经营启东校区,这既包括“节流”,也包括“开源”。在每项工作与支出中精打细算,最大幅度降低办学成本,同时积极寻求社会及政府资助,争取学校利益最大化。除落实启东市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外,经过多次协商,启东滨海工业园区在校区设立“高等教育发展基金”,每年向启东校区捐赠10万元,并为校区打造造价十余万元的“樱花园”,其外由校区全体教职工及学生主动捐建的“共青林”也已茁壮成长于校区土地上,为启东校区的明天增添了绿意与希望。

扎实的根须,能够滋养一树的繁华。回望过去开拓、奋斗的一年,启东校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使得校区管理和教育教学步入新常态。目前,启东校区已经完成16栋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达9.8万平方米,可以满足3000学生的培养规模,座座建筑竞相绽放,峥嵘初现。

育德立人吹起教育新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教育理念与教学质量的不断追求是一所高校安身立命之所在。校区运行一年以来,启东校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教育教学方面从未放慢前进的脚步,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在美丽的海滨吹起一股教育新风。

如何让“初来乍到”的学子们迅速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并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启东校区教职员工在传承通大原有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结合校区实际与学生特点,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完整、清晰的工作思路已然萦绕于杏林学院副院长曹阳脑中, “我们不仅秉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理念,还开展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孩子们搭建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启东校区逐步实现了从“三细理念”到“三度空间”的飞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学生的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前提。“学生几点出宿舍,几点出校门,通过这些指纹机我们能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动向。”由于校区地处海边,周边尚在建设,为知悉每位学生去向,同时避免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校园,校区在宿舍、操场、校区门卫室等处安装了8台指纹机。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在保证校区安全的问题上,启东校区的工作者们还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思考。为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校区着重对学生加强了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潮汐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杏林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者们还不断换位思考,思考青年孩子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能给予什么。“海上花开”手机报、启东校区专有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海杏书韵”等相继设立、开通,让学生体会到“贴心”的关怀。“与青春对话”师生交流茶餐会中,老师们如知心朋友,解答着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于工作与学习的规划。

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海杏杯”篮球赛、“启东好声音”校园歌手大奖赛、启东校区田径运动会等竞相开展;发挥专业特长,指导英语、日语专业成功开展外文配音大赛;投身专业实践、开阔专业视野,学院先后组织学生赴崇明岛西沙湿地、进入博士创业园实地参观、学习。国贸2014级的丁日同学说到:“在启东校区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我们在这里忙碌而充实。”

同时,启东校区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日常的晨读、晨练及晚自习中,学生们按部就班、竿头日上。“无手机课堂”的自发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育了有品质的学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指导学习方法。高等数学李询老师,为了能让同学们获得更为优异的成绩,每次在启东校区住宿时,她都到学生自习的班级为学生进行辅导。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后答疑时间,她在启东上课的一个学期几乎没有去食堂吃过午饭。考前更是为学生们开起了“小灶”,手把手教学生解题。

努力终有回报,期末考试中,学生们也以“诚信考试”、优良的成绩回报老师们的款款深情。在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启东校区的通过率达到可喜的87.9%。这些成绩,便是启东校区教育教学新风吹拂下收获的累累硕果。

温暖扶持助力学子逐梦

青春,理应精彩纷呈,也理应充满五彩斑斓的梦想。启东校区相伴学生的成长,也为学子追寻梦想努力铺平了道路。

中文141班的杨莹同学是典型的“好学生”,她不仅品学兼优,同时也是启东校区小有名气的文娱“干将”,校区各类文艺活动每每活跃着她的身影。“来到大学,之所以能够快速融入这个大家庭,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启东校区的老师们,他们像父母般给予我们全方位的关怀与呵护,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插上了追逐梦想的翅膀。”她开心地说到。

今年端午节期间,假期留校学生与后勤工作人员齐聚食堂,后勤阿姨耐心地手把手教同学们如何包粽子,共同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又难忘的端午佳节。小小粽子,散发着食物的馨香,见证了同学们的深厚友谊,也体现出启东校区对于学生的浓浓关爱。参加此次活动的计算机141班的朱晨玮兴奋地表示:“在身体力行与唇齿留香间,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端午气氛与温暖之情,也弥补了端午不能回家的缺憾。”

追逐梦想的路上,自然不能少了老师的相依相伴。日语教师蓝青青,在担任14级日语班班主任的同时,也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初夏某个夜晚,忽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此时正在办公室备课的蓝老师心念正下晚自习、步行回宿舍的学生,自驾私家车往返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将一批批学生安然送回宿舍。她的细心照料和体贴关怀,使学生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此外,蓝青青老师指导班级学生在外语配音比赛、文艺汇演等多项活动中,屡屡斩获佳绩,学生们已自然而然将蓝老师视为自己追逐梦想道路上的坚实后盾。

伤病不可避免,离家求学的同学们也更容易在病中思念家乡与亲人。然而,启东校区的医务人员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家与母亲的温暖。伴着清晨第一抹阳光与夜晚最后一盏孤灯,校区医务室的工作人员随时待命,在日复一日略显枯燥的重复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亲切的微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为同学们的成长撑起一片健康、快乐的蓝天。工程管理141班谭永康同学身患血友病经常需要吃药、输液,校区为他安排了单独宿舍,医务人员和宿管阿姨时常陪护左右,悉心照料。“老师们特别关照我,我很感动。”谭永康说道,“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下,我现在身体状况比较稳定,生活也很方便,我会努力学习,不辜负学校对我的期望。”

操场上,学子们迎着旭日、海风,恣意酣畅奔跑;教室里,学子们面对白墙、黑板,认真刻苦攻读。未来,启东校区要做的还有很多,但我们一直相信,继续通力合作下的启东校区将会愈加美好,新的一年,也已摊开最美画纸,等待我们挥毫、奔驰!让我们以海样的情怀,筑就花样的校园!使启东校区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事业发展的增长点”。

(校报记者范苏)